韦明铧
沈括所说的二十四桥中,大明桥、广济桥、阿师桥、山光桥都与释家相关。
阿师桥在宋大城北门,其地今称螺丝湾桥。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十七:“阿师桥,今北门。”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二照录:“阿师桥,今北门。”阿师桥之名,很少有人考证。在民间俗语中,“阿”字加在称呼前面的词很多,如阿爷、阿爹、阿公、阿婆、阿姊、阿弟等。阿师,则是对僧人的称呼。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五写李秀才在寺中“叱其僧曰:粗行阿师,争敢辄无礼!”宋人范成大《宝现溪》诗云:“跃珠本具眼,聊共阿师戏。”凡此,“阿师”均指僧人,兼具亲切、玩笑之意。
关于“阿师”的典型用法,可举隋人侯白《启颜录》为例。《启颜录》说,书生卢嘉言到寺中礼拜,有僧人善于辩论,卢嘉言就和他争辩起来,结果僧人理屈词穷。在座的还有两个僧人,一起上前帮助同伴应对。经过几个回合,三个僧人都张口结舌,无话可说。卢嘉言笑道:“三个阿师,并不解樗蒲。”僧人听了卢嘉言的话,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卢嘉言说:“可不闻樗蒲人云,‘三个秃不敌一个卢’?”旁边围观的人哄堂大笑。
樗蒲是一种古代棋类游戏,因为掷采的骰子用樗木制成,故称樗蒲。骰子正反面涂成黑白,掷时五枚一组。如果掷出的五子皆黑,叫做“卢”,可得到最高的彩。参与者掷出骰子时,都希望得到“卢”,所以大声喊“卢”,即古人所谓“呼卢”。李白《少年行》诗“呼卢百万终不惜”,即指这种游戏。“卢”之下称“犊”,所谓“三个犊不敌一个卢”,是说三次“犊”所得的彩,加起来不如一次“卢”所得的彩。犊秃二字音近,故卢嘉言以此嘲弄僧人。
阿师桥的得名与僧人有关,在扬州并非孤例,公道桥原名僧道桥,蒋王庙有座师姑塔,都因僧人得名。“阿师桥”可能是纪念一位高僧的,而不是什么“二十四桥”的谐音。
阿师桥,文献或作“阿使桥”,也是有神话传说的。宋人《太平广记》卷十七有一篇《卢李二生》,说从前有卢、李两个书生,隐居太白山读书,兼习吐纳导引之术。一天,李生对卢生说:“我吃不了这里的苦,想去浪迹江湖。”便诀别而去。后来李生管理一家橘园,亏损数万贯钱,不能东归,窘困之极。
有一天,李生“偶过扬州阿使桥,逢一人,草蹻布衫,视之乃卢生”。李生怜悯卢生衣衫破败,卢生却大骂李生:“我穷怕什么,你不学好,寄生在这种肮脏地方,又欠了一身债,而且失去了自由,还有脸面见我吗?”李生连忙道歉,卢生说:“我家离这里不远,明天派人来接你。”第二天清早,果有一个仆人骑着骏马来接李生。马疾如风,到一朱门,见卢生“星冠霞帔,容貌光泽,侍婢数十人,与桥下仪状全别”,而家中“名花异木,若在云霄”。卢生介绍一位善弹箜篌的女子给李生为妻,李生不敢答应。卢生又帮李生偿还了债务二万贯。后来李生去汴州,行军陆长源以女嫁之,细看乃是弹箜篌的女子。再到扬州寻找卢生的住处,却“唯见荒草,不复睹亭台也”。清人马曰琯有《分咏扬州古迹得阿师桥》说:“虹梁二十四,一一难具求。惟有阿师名,事以卢李留。”就是说的阿师桥与卢、李二生的故事。
山光桥,因山光寺而得名。山光寺位于扬州东北的湾头,有清人阮元手书“隋山光寺”石额。唐人张祜《纵游淮南》名句“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诗中的“山光”即指山光寺。宋人苏东坡居扬州时,在此送客,有《山光寺送客回次芝上人韵》七绝云:“梦回拾得吹来句,十里南风草木香。”诗中没有说到山光桥。宋人梅尧臣有《山光寺》诗,说到了古桥:“古桥经废寺,苍藓旧离宫。”可知山光寺前确有古桥,应该就是山光桥。
宋初扬州人徐铉有诗提到山光桥,题为《亚元舍人不替深知猥贻佳作……》:“禅智寺,山光桥,风瑟瑟兮雨萧萧。行杯已醒残梦断,征途未极离魂消。”说明禅智寺与山光桥距离很近。清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二对于山光寺,只写了一句话:“山光桥,在山光寺前。”关于山光桥的更多的故事,都湮没在历史烟尘之中了。
作者简介:
一级作家,扬州巿政府表彰的当代文化名人,扬州市名师工作室导师。出版著作七十种。获得国家图书奖、华东图书奖、华东田汉戏剧理论奖、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理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