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清
民以食为天。美食不仅是人的本能需求,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汪曾祺的美食作品,深受读者欢迎,不仅在于让人读之垂涎三尺,还在于其中蕴藏人生百味,而对文学爱好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其美食文学创作的范本价值与影响。王干新著《人间食单》,深得汪曾祺美食文学创作的真传,难怪王干自述“汪曾祺赋予我文学基因”。
汪迷部落文学社第三期汪迷读书会以“汪曾祺美食作品阅读交流”为主题,通过深度解读、深入交流,大家对美食文学创作的奥秘形成了一些基本认识。如,“写美食,其实是写生活、写人生、写文化”,“看似平淡的文字,其实饱含精巧的构思、练达的语言、深厚的阅历”,“越是普通的大众的,越是长久的永恒的”等等。集中阅读汪曾祺的美食作品之后,再来认真阅读王干新著《人间食单》,这些感受更深切也更清晰。
食味知味,首先要“以情入味”。好的文学作品,与好的食物一样,需要创作者长期的积淀、前期的准备,创作过程中还要注入全部身心,最终才能让读者与食客一样享受。这其中都需要创作者全部感情的无私参与。汪曾祺常说“作家生产的是感情”,“会做饭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王干是作家里吃过汪曾祺做的饭最多的一位,也是交流文学创作最深的一位,《人间食单》称得上是汪曾祺开创的美食文学传承新著。与汪曾祺美食作品一样,王干笔下的美食也是简简单单的日常饮食,是对故乡里下河食物最质朴的感情,是对百姓日常生活最真诚的热爱。同样写高邮鸭蛋,王干在汪曾祺的基础上又向深处挖了一下:“为什么高邮鸭蛋好吃?是高邮的土好。”同样的高邮鸭蛋,同样的腌制方法,因为土的不同,味道就有差别。“我们从高邮带着一小口袋土来到金陵饭店,杜老接过塑料袋,居然用食指蘸一小块含在嘴里,连说:‘高邮的土,香啊。’”当读到王干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相信许多读者与我一样,不禁潸然泪下。
食味知味,还得“以感显味”。美食五味俱全,观感嗅觉、口感味蕾都参与其中,是最具体验感的。普通的食材,之所以能够成为人间美味,在于厨师的高超厨艺,从选材、配料到烹饪都有各自的门道。而普通的文字,能够组合成文学作品也大有奥妙,特别是汪曾祺的作品,好似没那么高深莫测,读来简单易懂,但学着写却非常吃力且不讨好。我常与汪迷朋友交流:“我们不能过于注重学习汪老的文字形式,而要更多地增强类似汪老的文字感觉。”语感,是区别一个文章能否成为文学作品的重要基础。好的语感,能够调动读者所有的感官参与到阅读中来。王干在《烂藕》一文中第一句“那个在寒风中卖藕的人哪里去了?”这一句就把读者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也成为全文的一根线。接着就是画面感很强的描述,从煮烂藕到采藕,再写卖藕人。“他不吆喝,但带着一把唢呐,来代替吆喝……”最后解密:“吹唢呐的卖藕人,是个哑巴。”《烂藕》表面写的是普通的食物,内里则是写我们身边普通的人,虽然最终也不知道卖藕的人哪里去了,但我们知道这样人就在身边,再怎么困难也坚强乐观地活着。这样的感同身受,就是文学创作带给我们的人生体验。
食味知味,最终必须“以思悟味”。好比现在的人们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喂饱肚子,文学创作也不能仅仅是为了发表,而是要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并向读者传递人间温暖。正如王干在《高邮美食地图》里写的“美食是乡愁,也是节日欢乐的元素”。写美食写的不过是“世道与人心”,美食文学作品承载的是作者对家乡、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怀。如果说汪曾祺美食作品让人间烟火气走进文学世界,那么王干的《人间食单》这本书,则为当代美食文学作品创作树立了一个新标杆:隔着纸页都能嗅到饭菜香,让我们食味知味——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所有美好,人间值得。
作者简介:
扬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高邮市文联主席,长期从事新闻宣传和公文写作,近年来专注文学创作,创办微信公众号“汪迷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