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林
“盐的魅力/扬州人最有体会/盐宗庙的门楼/康山街的马头墙/全靠盐堆砌//盐的魅力/扬州人不可小觑/瞧一幅《康山草堂》/让一条街响彻几百年。”这是我漫步康山街时作的一首诗。
阅读一座城市的历史,了解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可以从某一个鲜活的名人故事,某一条底蕴深厚的老街古巷,去寻找到这座城市最初的记忆。阴湿的青砖路面,斑驳的马头墙,躲在小巷深处的一口古井,摆放在幽静小院落里的一尊石鼓,它们承载着这座城市最久远的历史韵味,并以一种朴实的阅读语言,向我们讲述2500年扬州城风花雪月的故事。
康山街位于扬州古城东南角,东临古运河,西接徐凝门,与何园隔街相望。康山街以康山得名,康山系明朝永乐年间主政漕务的平江伯陈瑄疏浚运河时弃土堆积而成。明代状元康海在此筑堂隐居,成为山中一景,故而得名康山。
明崇祯年间,大理寺卿姚思孝返回原籍扬州,在康氏原址构筑园林,邀大书法家董其昌游康山,董其昌为其题“康山草堂”。从此,康山成为扬州一大胜景,名声大震。遗憾的是,因明清政权更迭,康山草堂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大盐商江春在康山的观音堂旁重建康山草堂,增设园亭池沼,蓄养名伶舞伎,康山之名再次蜚声大江南北。
扬州是一座因水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自春秋时,扬州就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运河水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盐业市场。西汉时,官方实行食盐垄断经营制,扬州从那时起开始一步步走向繁荣。特别是西汉广陵王刘濞“开山铸钱,煮海为盐”让扬州经济更加强盛。到明清时期,扬州盐业更为发达。“扬州繁华以盐胜”,长江中下游盐商云集扬州,那一颗颗晶莹雪白的盐粒儿,汇聚成一座座金山、银山,促进了扬州城空前繁华。康山街,是扬州城空前繁华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扬州盐商的富庶,以及由盐商们创造的缤纷多彩的扬州盐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当年的康山虽然只是一个小山丘,但光阴荏苒,岁月沧桑,经过600年风雨洗礼,小小的康山竟然荟萃了众多的名流,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扬州城一块人文高地。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临幸扬州,时任两淮商总江春均参与接驾大典。特别是最后两次南巡,乾隆皇帝亲临康山草堂,对其环境大加赞赏。康山,又一次迎来辉煌。
在“园林多是宅”的扬州,康山街至今仍保留一批青砖黛瓦的古建筑群。位于康山街28号的卢氏盐商住宅,是一座扬州明清盐商豪华住宅。它临街朝南的大门气派而考究,被誉为“盐商第一楼”。卢氏住宅东首有一座“盐宗庙”,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两淮盐运使方濬颐辟康山旧址而建,祭祀盐宗三贤(夙沙氏、胶鬲、管仲),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三贤同祀的庙宇。同治十一年,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曾国藩病故。鉴于曾国藩在两淮盐政任上为两淮盐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根据同治皇帝“立功省份,并著准一体建祠”的旨意,盐宗庙改为祀曾国藩。从此,盐宗庙又称曾公祠。
康山街东首,古运河上,有阳光照射水面闪闪发光,有微风从河上掠过漾起层层涟漪,运河之美,令人陶醉。如今,古运河畔的康山街已经修葺一新,卢绍绪盐商住宅、盐宗庙等大运河历史遗产点重新对外开放,康山美食博物馆更是人头攒动,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品尝扬州美食,饱览扬州文化,重温扬州历史辉煌。我们惊喜地发现,康山街在古城保护和文化重构中,再一次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
草根诗人,爱好写作。潜心研究扬州历史文化二十载,对扬州小巷情有独钟。写有扬州小巷30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