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平
扬州真是一座令人惬意的城市。且不谈它有厚重的历史、丰富的人文、典雅的园林和优美的风景,近年来陆续建设的几十座城市书房也能让你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的存在。大街上,深巷里,居民区,风景点,不经意间,你就可能与它不期而遇。走进城市书房,一律的宽敞明亮、整齐干净,宁静、温馨,坐下来,翻几页闲书,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现在读书是如此之方便,书籍又是如此之丰富,这在我们小时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物资匮乏,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上小学以后,每学期报到,领到新书,我总是迫不及待翻开语文书,坐在堂屋的门槛上,从头看到尾,天擦黑的时候,一本书就囫囵吞枣看完了。记得三年级时,我不知从什么地方得到一本《高玉宝》,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故事情节迷住了,反反复复前后看了十几遍。那时看得最多的就是小人书,洋气地说叫连环画,乡村没有新华书店,只有供销社里有连环画卖。每次母亲让我去打酱油、买盐,总会多给几分钱,算作跑腿费,让我买糖或瓜子解馋,而我都会省下来买连环画。有时买书的钱不够,就到文化站旁边的小人书摊上租书看。有一次家里来了亲戚,母亲让我到供销社打酱油,我在书摊上看书,忘记了时间,及至发觉,已过了饭点。回到家里,被母亲狠狠数落了一番,要不是亲戚在,一顿打是免不了的。我有两个简陋的小木箱,买来的连环画,我都会整整齐齐在木箱里码好,放在床肚里,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翻来覆去地看。庄上的小伙伴来,我也乐于与他们分享,实际上也有几分炫耀的意思。但他们似乎都没有多少时间来看书,帮助父母干农活是他们课余时间的主业。
记得上初中时,开始接触长篇小说,我们谓之“大书”。同学们手上不断有大书出现,大家都是争相借阅,书的主人还得一个一个排定借阅日期。那一个时期,我看了不少革命题材的大书,比如《苦菜花》《烈火金刚》《林海雪原》《暴风骤雨》等等。我上初二时,有一本书在同学中悄悄传递,那就是张扬写的《第二次握手》。这本书在当时爱情题材还是禁区的年代,以真诚、直率、大胆的笔触,细腻描写了丁洁琼、苏冠兰和叶玉菡三人之间的爱情纠葛,我们正值情窦初开,自然对该书爱不释手。我排了几天才得到借阅的机会,但规定我只有一天多的阅读时间,我周六放学才拿到书,周一到校就要归还。尽管知道在邻乡工作素来严厉的父亲周末可能回家,被他发现必然没有好果子吃,但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傍晚我在锅门口烧晚饭,借着灶膛里的火光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被回家的父亲撞个正着。他看到我惊慌失措的样子,一把拿过我手里的书:“看的什么书?《第二次握手》!”随即一个耳光掴上了我的脸。“马上就要考初三,你还有闲心看这种书!”他气急败坏,说着就动手撕书,书太厚,他一把没有撕坏,接着顺手就扔进了灶膛。我眼泪在眼圈里打转,眼见灶火一点一点将书吞没。
初三和高中三年,我都是和父亲住在供销社宿舍,借到小说、买来杂志,只敢在学校里看。一直到来扬州读大学时,我才真正实现读书自由。图书馆比教室对我们更有吸引力,每天晚饭之后早早就去排队。在书的海洋,我们与古人对话,与哲人交流思想,走进未知的世界,领略不曾到过的风景。周末逛街,书店总会留下我们的身影。那时我们常去的是盐阜路的古籍书店、汶河路的新华书店,有时也去原石塔路的邗江书店,或读或买,浸淫在书的氛围中,流连半日快乐的时光。
就像现在,坐在戏曲园城市书房,冬日的暖阳透过玻璃窗照射进来,我在手提电脑上敲敲文字,抑或翻翻手边的书籍,心静如水,悠然自得。有书可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作者简介:
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校长、书记,研究馆员。